中国福彩网

图片
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盐城绿色产业集群乘势而起
时间:2024-06-25 07:09 来源:新华日报 字体:[ ]

地处江苏沿海中部,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、最大的海域面积,盐城资源禀赋得天独厚、特色鲜明,绿色发展潜力巨大。近日,记者跟随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盐城。这座新晋“工业万亿之城”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发挥区位比较优势,竞逐绿色低碳赛道,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
因地制宜,拉长新能源产业链

记者走进金风科技大丰基地总装厂车间看到,工人们正在安装风电机组。“金风科技在全国布局很广,但这里是唯一可以生产金风科技全系列机组的制造和综合试验基地。”金风科技集团总工程师翟恩地说,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,金风科技在全球累计装机超过119GW,装机数量超过5.1万台;为中国市场提供了近25%的风电机组,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11%的风电机组,累计出口海外风电机组总量占中国总出口量的近50%,其中大部分产自大丰基地。

“盐城海上风电建得多、建得早,有经验,我们愿意把产业链带到这里发展。”用翟恩地的话来说,这是企业与地方的“双向奔赴”“共同成就”,金风科技在大丰发展10余年,累计带动30余家风电配套企业落户,风电产业集群累计产值超2000亿元。

“能源是基础产业,盐城自然禀赋优越,可以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。”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所所长刘向丽认为,盐城集聚了一批绿色低碳龙头企业,在发展绿色生产力上具备独特优势。

在射阳港低(零)碳产业园射阳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车间,一套126米长的风机叶片制造模具,从厂房这头伸展到那头。该公司副总经理郝肖军告诉记者:“3只叶片组装成一组风机,转一圈只需8秒,转出的平面面积有6个足球场大。”

去年以来,中车时代150米级大兆瓦叶片智造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(CQC)新能源创新基地等项目陆续在射阳港低(零)碳产业园里竣工投产,中车江苏盐城新能源基地、亨通脐带缆等项目正加快建设,远景整机核心部件基地、CQC风光储氢充及岸电实证基地等项目正式签约。

由“链主”企业领航,一批又一批的链上企业“追风”而来。目前,盐城集聚了金风科技、远景能源、上海电气等知名风电整机企业,以及中车电机、中材科技等一大批零部件领军企业,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到41家,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%以上、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%,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。

追“智”逐“绿”,焕新升级破圈争先

在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,一个红色“大肚子”阀门元件引人瞩目,球阀直径1.4米,需要四五个人绕一圈才能抱住。这是该公司首套通过国产化测试的电动全焊接球阀。

“像这样一个球阀,从国外进口需要一两千万元,国产化后价格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。”苏盐阀门总经理韩文豪说。球阀表面看不到一颗螺丝,接口处全部采用焊接完成,可以减少传统螺丝连接带来的不稳定性,但这也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“作为国内石油阀门行业标准制定企业,苏盐阀门在技术研发上始终走在前。”韩文豪说,目前公司累计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06件,其中发明专利66件、国际发明专利10件、实用新型专利330件。

今年苏盐阀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核动力专家于俊崇合作建设“院士工作站”,将向核电阀、海工阀领域拓展,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,同时引入库卡机器人与数控车床协作,形成生产闭环。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产品合格率也从以前的不足95%提高到现在的99.9%,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。

像苏盐阀门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“排头兵”。经过多年培育发展,盐城专精特新企业中,超50%居全国细分市场前三位,超60%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%,超70%在细分领域扎根10年以上,超80%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实现全覆盖。

在盐城,还有不少向“新”发力的企业正破圈争先,练就更多“独门绝技”。在亭湖机器人产业园,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项目正加快建设,全面投产达效后预计年开票销售达5亿元。亭湖区着眼于全面培大育强机器人产业,规划包括核心创新园、联东U谷+经控慧谷和亭湖机器人城在内的“一园一谷一城”,通过设立亭湖机器人产业园专项基金,努力培植裂变式发展“新极点”。

位于西伏河机器人产业园的江苏大陆智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,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组装零部件、调试机器人,该公司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00余项。同样落户该园区的盐城穿山甲机器人有限公司,深耕服务机器人领域,在盐南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,推出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品,为餐饮、酒店、商场、医院等场景智慧化赋能。

这些科创产业乘势而起、扶摇直上,是盐城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生动写照。盐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中心主任孙青松介绍:“一直以来我们瞄准‘国家级’定位,通过开展‘强基造峰提质’行动,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、推动创新要素集聚、营造优良创新环境等方面发力,最大限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。”

去年,盐城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6家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3家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6家,新增总量较上一年均实现翻番。

抢抓机遇,前瞻布局未来产业

射阳港低(零)碳产业园内的远景零碳工厂,通过碳管理、碳减排、碳抵消等方式实现工厂碳中和,目前主要生产8MW至14MW级海上风电主机,年产能300台套。“我们使用高比例的绿电来减少碳排放,这些绿电主要来自本地的光伏发电和风电。”远景智能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说,公司的碳排放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碳排放和新能源资产,可与射阳港低(零)碳产业园区智能物联网平台互通,同时还在推动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碳减排。

“我们计划通过‘绿电直供+碳足迹排查认证’,以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突破口,打造接近国际标准的(近)零碳产业园区。”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双喜说,经开区将统筹海上风电、海上光伏绿电接入,同步配套建设20万千瓦绿电储能电站,实现园区内企业绿电全覆盖。园区推动风电产业向风电核心部件布局延伸,发展智能电网、输电、电气自动化等装备制造项目,并布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,发展风电运维、检测认证、工业互联网等。

瞄准“十四五”末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目标,盐城积极探索布局海上“能源岛”,加快建设沿海滩涂、近远海“风光”综合利用基地,以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省委、中国福彩网:支持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契机,积极推动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、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,加快低(零)碳产业园试点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,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。

6月14日,上海电气风电全功率试验平台投运,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风电试验平台。上海电气风电滨海基地首台机组同时下线,每年可形成生产8MW至20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制造能力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乔银平说:“这不仅为大兆瓦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,还为我国风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”

科技创新平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基础,围绕“有质量、有层次、有效果、有品牌”目标,盐城计划集中打造一批资源高度集中、比较优势突出、辐射带动效应强劲的创新平台: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投入运营、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;盐城超算中心获批筹建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;盐城半导体集成技术研究院不久前揭牌成立。盐城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,《风能发电系统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一体化设计规范》国家标准编制正式启动,一些研究课题正稳步推进……

放眼盐城的科创版图,既有现代化园区,又有未来产业,更有前瞻的配套,高层次创新平台落地发力,创新主体队伍不断扩容,高水平创新成果竞相涌现……黄海之滨,正砥砺深耕“科技创新”关键一章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